男演员海外遭遇诈骗失联“万分紧急!演员星星赴泰国进组拍戏,于1月3日中午12时许在泰缅边境失联。”
1月5日晚,演员星星的女友嘉嘉,发出了一条求助微博。她表示,自己的男友赴泰国剧组拍戏,但是已经失联3天。她和星星的弟弟想尽办法推进案情,但效果甚微。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借助网络力量寻求帮助。或许你从来没听过“星星”这个名字,但他才是“演员”这个群体中,不被许多人看见的“大多数”。
1月3日,下午4点(曼谷时间3点),星星乘飞机从中国上海浦东直飞到达泰国曼谷素万纳普机场,后乘坐上演员统筹安排的车辆。
想必星星对缅北的凶名有所耳闻,一路上警惕性颇高。
在车上的期间,他与女友持续保持联络。中途女友要求他发过几次位置,从聊天记录来看,情况暂时一切正常。
然而,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宁静。
夜里10:40分(曼谷时间:9点40分),星星到达到泰缅边境湄索县。车辆行驶一段时间后,星星于夜里11:34分上了另一辆前来交接的车子,从他口中所说,“还有5分钟,就到开机仪式的地方了”。然而,短短十分钟后,一直与女友保持微信通讯的星星仿佛遁入了黑夜,再也没有了音讯。
确定星星失联后,女友立即联络警局和大使馆。看完媒体报道后,我们不得不提醒在海外留学的学生注意安全,尤其注意防止电信诈骗。
留学生如何防止诈骗?
在数字化时代,电信诈骗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尤其是留学生群体及其家庭往往容易成为跨国电汇电信诈骗分子的目标。
留学生在国外可能面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问题,对当地法律体系又不够熟悉,加之大部分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时差和遥远的地理距离,联系不如国内畅通方便,更容易成为诈骗的对象。
对于独自出国求学的学生们来说,他们不仅面临着与家人之间的时差问题,还因为社会经验相对较少,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种情况下使得他们成为了诈骗分子的目标。
常见的诈骗手段主要有:
✅ 冒充官方机构
诈骗分子常常冒充使领馆、警察局或税务局等官方机构,声称留学生涉及违法活动,要求支付罚款或提供个人信息。
案例:一名留学生接到了一个自称是中国驻当地大使馆的电话,对方称其护照和银行卡被用于非法活动,需要配合调查,并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否则将会冻结他的账户,并且对他申请逮捕。学生担心影响自己的签证状态,于是按照指示操作,向安全账户汇款。
✅ 冒充他人行骗诈骗分子会冒充留学生的亲朋好友,或使用电脑技术冒充留学生本人,利用时差等机会联系学生朋友或家长,声称遇到紧急情况需要资金援助。
案例:一位家长接到电话,对方声称是其在国外读书的孩子,遇到了交通事故,急需医疗费用。家长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向指定账户汇款,导致资金损失。
✅ 虚假奖学金/助学金诈骗分子声称向留学生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要求留学生提供银行账户信息或支付一笔所谓的“提现处理费”。
案例:一名留学生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声称他去年撰写并投稿的论文获得了某项奖学金,但需要支付一笔“手续费”才能领取。学生在没有进一步核实的情况下按照邮件中的链接输入银行账户信息支付费用,结果卡上余额被诈骗分子全部取出。
✅ 换汇诈骗方式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媒体或网络平台发布虚假广告,诱导留学生购买不存在的商品或服务。
案例:一名留学生在本地华人群内看到一条低于当前汇率的优惠换汇信息,与卖家联系后,卖家要求先付账人民币才能打款低价外汇。学生付款后,卖家失联,账户上也没有收到外汇。
✅ 虚假绑架诈骗诈骗分子通过虚假的语音和号码联系留学生家人、朋友,制造虚拟绑架事件获取赎金。
案例:一留学生的妈妈接到孩子打来的越洋电话,电话那头孩子哭着说自己被绑架了,绑匪要求支付30万美元,不然就要将其杀害!妈妈当时慌张极了,但当冷静下来发现,联系她的电话是孩子4年前就注销的……原来她遭遇的是“虚拟绑架”诈骗!
除了以上骗局之外,各类诈骗的套路非常多,大家要务必小心。
留学生被诈骗的新闻层出不穷。几个月前,甚至还传出了“留学生求职被绑架到缅北,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样的新闻,那么作为准备求职的留学生,该如何防范求职诈骗?
对于想要在学校内兼职的同学,骗子会仿造学校人员的名字和他们的邮件,把邮件发送给学生,邮件内宣称自己可以帮助学生申请校内助教等兼职,但需要缴纳一份保证金。因为骗子大多冒充的是教授或学校工作人员的名字,很多学生会对此疏于防范。
需要注意的是,其实教授的公用邮箱和名字在学校的官网上都能查到,骗子很容易通过盗用或注册一个相似邮箱来进行诈骗。
对于那些即将毕业想要实习的学生,骗子则会提供一个假公司对学生进行一个虚假面试,后续要求学生缴纳押金进行实习,或者以各种借口收取诸如:行政费、服装费等各种费用,在收到转账后直接消失。
对于求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诈骗,大家需要注意留意以下几点:
1. 提防黑中介骗取中介费
2. 提防各种理由索取押金、保证金
3. 警惕低要求,高薪酬的工作岗位4. 不要轻信外地上岗5. 谨防索取高额培训费6. 谨慎对待来路不明的招聘信息,注意人身财产安全
如何辨别诈骗?
1. 如果你接电话发现是录音来电时,可能就是诈骗电话,要立马挂断;
2. 凡是以总领馆、公检法、国际刑警等名义来电或发送电子邮件,声称当事人涉嫌违法犯罪,要求向“安全账户”缴纳保证金,或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平台转账的,都是诈骗活动;3. 以快递、银行、电信公司等工作人员名义,要求索要或核对个人或他人身份信息、银行账户信息、快递信息,通知领取快递包裹或称银行账户被冻结等,涉及名下电话卡从事非法活动的,都是诈骗活动;
3. 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各类交友、投资等信息都不可轻信;
4. 任何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短信链接等,请勿点击,直接删除;
5. 通过社交软件等非正规渠道看到的“优惠换汇”广告都不可轻信。
总之,虽然诈骗分子的诈骗剧情在不断翻新,但基本手法是换汤不换药。只要时刻保持警惕,掌握基本防骗知识,就能有效避免上当受骗。